北京時間10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中國高鐵一線科研工作者圍繞“中國高鐵科技創新”與中外記者進行交流。經過不懈的奮斗,中國鐵路科技取得了喜人的進步,成為了中國鐵路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10月30日人民日報)
當世界開始關注中國,定當驚訝于中國的強韌。在華夏大地上,密布全球最復雜的鐵路網,擁有世界頂尖時速的高鐵動車組穩定行駛其上。中國鐵路的進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步穩扎穩打的攀援——以08年京津城際快車為起點,完成這一飛躍我們僅用了10年,但光環背后是千萬鐵路人的日夜堅守。
從無到有,高鐵技術的突破與鐵路“工匠”的努力密不可分。上世紀初詹天佑頂著內外壓力從零開始修筑了京張鐵路,今天亦然有勞模李會杰以自家陽臺為工作室為高鐵發展創造了20多項發明。無論是物資匱乏、經驗落后的過去,還是有所成就的今天,總有一群人堅守崗位,默默鉆研。時代在變,但“詹天佑精神”沒變,這種精神就是中國高鐵的核心“生命力”。
從有到精,中國高鐵擁有更多專利。掌握了技術才掌握了“底牌”,我國高鐵能自信走向世界的原因在于突破了技術關。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開啟了“中國速度”時代,更令人自豪的是它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我國高鐵列車制造經歷了從設備進口到中外聯合設計、再到完全自主創新的漫長階段,終于憑自己的實力在沙漠中修建蘭新高鐵,在大風路段修建京張高鐵,在秦嶺之間修建西成高鐵......中國高鐵已有能力克服各種復雜環境。天南海北的距離終于不再遙遠,快捷、實惠的高鐵動車真正成為了老百姓探親、旅行的“幸福車”。
靜釀數十年,開壇驚世界。中國高鐵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更新。在廣大科研人員的艱辛實踐下,一步步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不斷在動車設計、核心組件、軌道建設、服務設施、購票方式等上做出突破性創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走向自主創新的中國鐵路將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要,以更穩健的步伐奔跑在復興之路上。(莊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