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高原涼意漸濃,樹樹皆秋色。記者連日來驅車行駛在川藏公路上,翻山越嶺,沿江河一路向前,看到多個路段養護者忙碌的身影,他們正緊張進行冬季來臨前的恢復性養護。
全長2416公里的川藏公路通車65年來,四川、西藏公路部門不斷加大公路養護力度,通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2014年以來,西藏實施公路養護大中修工程385公里,投入資金2億多元;災毀恢復工程83公里,投入資金2.5億元。川藏公路的暢通還離不開一線養護工人和武警某部交通官兵的常年堅守、默默奉獻。
記者近日翻越林芝市色季拉山,看到林芝公路分局八一公路養護段110道班工人正在海拔4000米的半山腰加固長達170米的植生壘積袋,防止落石、塌方等,這是當地首次嘗試。110道班所負責養護的20公里路線,曲線多、轉彎半徑小、自然條件較差。
冬季的色季拉山天氣變化無常,有時艷陽高照,晴空萬里;有時大雪紛飛,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110道班班長普布丹增說:“冬季的色季拉山陰山地段的路面冰凍得像鐵一樣硬,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山上公路被大雪堵塞時,白茫茫的一片找不到路在哪里,車輛常常拋錨、深陷。”
有一年的冬天,一輛甘肅車牌的農用車滑入邊溝,車上兩人無法展開自救脫困。普布丹增接到消息后,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頂著大雪,趕到事發地,經過半個小時的搶險,被困車輛成功脫困。“車主拿出1000元錢給我們,肯定不能收啊,這是我們的職責。”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下雪多,路面經常結冰,保通任務最重,1月和2月下雪最多,7點多天不亮就得起床,吃點糌粑或饅頭,8點就開始干活。”普布丹增說。
45歲的普布丹增從16歲開始在色季拉山養護公路,已在這里工作29年。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作為一名黨員,多年來吃苦耐勞、毫無怨言。因色季拉山氣候環境的影響,最適合養路的時間只有4至5個月。補坑槽、整修路肩、鋪油罩面、冰雪搶險,他總是沖鋒在前。每當雨季來臨,經常發生小型塌方,普布丹增往往清理完這一處,又接到另一處塌方的報告,他又帶領人員趕赴搶修現場。
雨雪無阻,憑借著近30年的堅守和出色的業績,普布丹增榮獲2018全國感動交通年度人物。林芝公路分局的數據顯示,共有454名一線養護工人承擔川藏公路拉薩大橋至林芝市東久橋共503公里的養護任務。
除了色季拉山,川藏公路還有一處艱險路段——“天路72拐”,其搶險保通任務繁重。業拉山至嘎瑪溝段的30公里道路,全部為z型回頭彎,山高路險坡陡,加之西藏高原特殊的凍土和破碎性山體結構,一年四季自然災害不斷。
負責此路段的武警某部交通養護中隊,組建于1996年,擔負共90公里路段的養護保通任務,其中近70公里養護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海拔高差達1800米。
中隊駐地海拔4268米。自2004年到中隊工作的曹江,今年已33歲,人生最好的年華都奉獻在了業拉山。“去年7月份,一天中35公里的路程有25處泥石流,2臺裝載機一天沒停,晚上返回營區快12點了。”他說,40多人全部上場搶險,當天搶通了一個便道供車輛通行,一周時間全部暢通。
在養護中隊工作10年的代理排長莫未說:“冬天遇上大雪的話,陽光強、雪反光,臉皮皺裂。對這里有感情了,縱使海拔高我也不愿調去其他地方。”
前年回家休假時,兩歲的女兒望著他雙眼通紅、嘴唇發黑、頭發稀少的滄桑“老臉”,怎樣也不愿與他相認。當他伸出手撫摸女兒的小臉時,沒想到女兒卻哇哇大哭起來,原來是他滿是老繭的手弄疼了女兒。
2018年嘎瑪溝泥石流搶險和業拉山雪災搶險,2017年怒江溝塌方搶險,2015年業拉山雪災救援,2014年同尼村泥石流搶險救援……養護中隊平均每年完成道路搶險保通任務近百次,發揮了“刀尖子”“突擊隊”作用。
武警某部交通支隊的數據顯示,其承擔川藏公路長達782.5公里的養護任務,年平均處理泥石流、塌方、雪崩等300多次搶險保通事件。
在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前往理塘縣的路上,記者遇見了36歲的楊春葉,他是“路三代”,從爺爺楊昌浩開始就是養路工人,現在他和弟弟也在道路上。
楊春葉所在的養路站負責養護19公里路程,每天他的工作內容包括巡查路段,清理邊坡邊溝涵洞。每年5月至10月,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不僅車流量在旅游旺季明顯增大,還由于雨季的到來常常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每次清理路面淤積,他經常要干上一個通宵。
楊春葉說,現在路雖然好了,但他們的工作量沒少,不僅過往車輛變多,人們對道路的要求也提升了,過去堵車可能好幾天,現在出現堵車,都是盡全力在一小時內疏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