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村改造后不再內澇、道路植入海綿元素連續暴雨無積水、立交橋下成了景觀豐富的海綿小游園、黑臭水體有了自凈能力……2017年我市入選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區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古運河一帶,在城市建設的“灰”中嵌入海綿元素的“綠”,通過三年試點建設,低洼地帶內澇、地表水污染、城市景觀均得到改善提升,市民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海綿”給環境帶來的改善。
記者近日從市住建部門獲悉,今年起,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將逐步由“點上開花”向“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拓展,將老舊小區改造、道路建設、河道整治、公園綠地等不同類型的海綿項目進行整合劃片,通過道路、綠帶、水系等線型公共區域與居住小區海綿設施的建設改造相結合,形成連片集中效應,進一步增加城市“韌性”。
去年年底改造完成的梁溪區禾嘉苑小區建于2000年以前,由于年久失修,道路破損、路面沉降,每逢連續降雨,小區內到處積水,居民們紛紛抱怨沒路可走。近日,記者來到改造完成的禾嘉苑小區,風景大不同,道路平整無坑洼、綠化景觀布局合理,還新增了不少停車位,“這條路以前坑洼積水,現在下了幾天雨,走路都不濕鞋,因為路面用的是透水鋪裝。”小區居民給記者當起了講解員,足見海綿化改造得到居民認可。
“一個點治理好,如果不能與周邊環境融合,起不到真正的海綿作用。”梁溪區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像禾嘉苑這樣接受海綿化改造的小區,去年完成了38個,還有60個在施工,但都是一些孤立的點,下一步,將把這些改造好的居住小區與周邊道路、綠化景觀及河道等公共區域進行串聯,構建綠網、水網、排水管網“多網連通”,發揮連片海綿設施對雨水的排滲和凈化作用。
道路的海綿化建設是“連線成面”的關鍵一筆。去年,全市多條植入海綿技術的道路亮相,飛鳳路、梁東路、干城路、工運路等,有的鋪設了彩色透水步道,有的在主干道中分帶綠化中設置了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市民走在道路上能充分感受到道路的“自排自凈”功能。市住建局城建處負責人表示,試點道路將為后期城市道路建設“打樣”,像正在建設的高浪路快速化改造項目,沿線住宅小區與河道密集,其道路海綿措施將與周邊公共環境的地下管網相串聯,并與城市雨水管網銜接,提升道路沿線整個片區抗澇能力。
如今,分布在公園、濕地和景觀綠化中的海綿設施不僅分擔了城市排水管網的壓力,而且凈化了地表水污染,滯蓄功能還能將雨水二次利用,提升城市“韌性”。據悉,今年,我市將系統推進單個面積不小于20平方公里的海綿集中連片區建設,強化海綿設施與城市排水管網的無縫對接,構建灰綠結合的城市排滲體系,確保2030年我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