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帶”到“圈”,環太湖的科創新勢力在剛結束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完成了一次頗具引領意味的“結盟”。
5月27日,太湖之濱,滬蘇浙皖的兩區六市就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約定:發揮上海嘉定、青浦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宣城六市的創新優勢,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合力打造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標桿。
從太湖灣科創帶到環太湖科創圈,戰略的升維不僅彰顯了城市之間協同創新的格局,更為長三角構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突破口。
■深融,承載區域發展的共同需求
歷史上,太湖曾發源于黃山腳下,一路東流,最后在黃浦江、吳淞江入海。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八座城市,是太湖水系中光芒熠熠的明珠。數據顯示,總面積4.1萬平方公里的兩區六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約5.43萬億元,占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強。“圈”中成員的實力可見一斑。
“環太湖這個區域,本身就是長三角最核心的區域,”無錫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俞勇軍介紹,這一個圈所在區域和東面的上海都市圈、南面的杭州都市圈、西邊的南京都市圈都關聯,距離上海、南京、杭州都在2小時車程范圍內,在承接產業、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轉移轉化上擁有獨特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在創新資源、產業聯動上,兩區六市也具備了聯手合作謀“大事”的基礎。目前在超級計算、物聯網、集成電路、納米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上,一批重點實驗室正在加緊規劃建設中,嘉定國家汽車風洞實驗室、蘇州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無錫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常州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湖州紡織太湖實驗室、嘉興南湖實驗室、宣城光伏技術研究院完全可以聯合開展國際國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而在產業端上已有的良好協作,也有利于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構建更高質量的產業創新協同體系。
切換觀察角度,則能發現科創圈成立背后的邏輯支撐。2019年無錫啟動太湖灣科創帶的規劃建設,次年11月蘇錫常三市聯合簽署了共建太湖灣科創帶的倡議,同年在國家科技部印發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環太湖科技創新帶發展”,在2021年江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同樣提出積極推動環太湖科技創新圈的建設。顯然,湖區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共享、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既契合國家戰略,又是區域發展的內在需求。
■創新,打開更大的合作空間
作為鏈接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重要紐帶,環太湖科創圈的新賽程上該怎么跑好跑快?
打破科創發展的界限,聯合推動科技創新策源與應用開發,蘇錫常“三兄弟”已先聯手,三地科技局將共同推動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龍城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平臺資源共享。無錫市科技局局長趙建平表示,除了共建環太湖科創圈實驗室,優化區域創新資源配置將是重點之一,比如推動科技創新券在兩區六市間通兌通用、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等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開放共享。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建設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在“圈內”已是共同行動。上海青浦西岑科創中心正式啟動開發,其中華為研發中心計劃3年內建成;“宣城將以宛陵科創城、宣城(上海)科創中心為載體,不斷集聚科創資源,加快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宣城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必東介紹。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區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也將開啟新的篇章。
地理互補性尤為強烈的無錫與湖州,打通了產業協同的更大空間。“好比一個球隊,大家分工不同,但方向與目標是一致的,就是進球和贏得比賽。”湖州市區域合作辦長三角發展處處長潘豐華說。在他看來,無錫的物聯網技術,可以為湖州的綠色智造產業提供支撐和幫助;數字經濟方面,兩地產業鏈也能相互協作,形成更大輻射面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在車聯網領域,嘉定和無錫有著合而不同的產業基因:工信部批準建設的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落地嘉定,無錫則獲批全國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嘉定區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認為,兩地之間的橋梁,可以架在車聯網及一系列可延伸領域的科技成果聯合攻關中, “未來,兩個地區在汽車+互聯網方面大有可為,共同打造智慧交通的高地。”
在俞勇軍看來,整個環太湖科創圈內的分工布局,有對接也有錯落,最終合成一股強勁的科創合力,“就像集成電路產業,上海追求研發一流工藝,無錫基地則重點在制造過程,這就使滬錫兩地的產業鏈形成有機銜接。”
■共享,開拓環太湖圈的豐富內涵
源起于科創的太湖灣科創圈,其終點并不止于科技。在其概括為“四圈一標桿”的戰略目標里,和全球性科技創新策源圈、國際化高端產業引領圈并列的,是世界級生態湖區和創新湖區先行圈、高品質未來城市群協同發展示范圈。
充分激發科創的動能,原本就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最佳路徑。在科創圈的未來構想中,國際領先的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區必不可少。充分依托太湖沿岸山水自然景觀生態基底,環太湖將探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先行先試環太湖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探索建立環太湖區域固廢協同處置利用產業鏈和產業基地……率先在長三角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數字改變生活,或將在環太湖科創圈內先行落地。發揮嘉定、青浦新城的輻射帶動效應,高標準布局和協同推進5g網絡建設,探索區域性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借鑒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經驗共同建設一批智慧互聯網醫院……一系列構想將“環太湖數字城市圈”描摹得豐滿充實。
當然,一體發展、交通先行,國際化、便利化的綜合交通和公共服務,也會在環太湖科創圈內同步出現。從空間上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不再局限于上海一個城市,而是包括了科創“朋友圈”內的各城市。以人為本,優化環太湖科創圈對內對外交通網絡、串聯生態綠色廊道、配置高端教育醫療服務,實現城市之間功能耦合,構建出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創新發展空間。
頻繁出現的“先行先試”“率先”“探索”等字眼,意味著諸多領域的共建共享都將在環太湖科創圈內落地、看到而后復制、擴散到整個長三角。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相信這顆“美麗環太湖明珠”將會光芒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