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作為農副產品流通領域的“最后一公里”,既要“保供”,又要“穩價”,責任重大,如何讓“菜籃子”拎得更放心、更輕松?無錫正在進行著探索與嘗試,以公益性為出發點,引入國資在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管理體系方面的優勢,讓市民得到更多便利和實惠。
“今年我市計劃改造農貿市場28家,數量為近年來之最。在以智慧化為標配的基礎上,通過國有管控來提升市場的公益性。”近日,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年率先完成改造并通過驗收的3家農貿市場中,云林農貿市場為國有自營,崇安集貿市場為集體自營。
為居民提供“一站式菜籃子”服務
去年7月新開業的方廟市場,是我市現有的7家市屬國有農貿市場之一,為附近3公里范圍內的3萬多戶居民提供著“一站式菜籃子”服務。
4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區,擁有198個攤位、22間商鋪,除了蔬菜、水果、肉類、禽蛋、豆制品、凍品、調味品、水產海鮮、糧油等,還引進了三鳳橋、陸稿薦、紫燕百味雞、金鳳鵝等錫城市民熟悉的知名品牌,以及藥店和縫補便民攤。
與大多數的農貿市場不同,方廟市場把食品安全檢測室設在了市場主入口最顯眼之處。5個月,2256個批次的農副產品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檢測,檢測數據第一時間全部公示在檢測室門外的電子大屏上。
“我們主要通過農產品追溯、電子交易、數據采集、公示查詢等信息系統來主動對接省級大市場的交易系統,跟蹤商品進價,調控經營戶的價格體系,確保食品安全、誠信服務監管到位,達到政府滿意、市民實惠、商戶得利的多方共贏局面。”方廟市場經理張志強透露,最近他們正在與農貿市場的上一道環節批發市場探討,通過給予價格扶持與優惠,引導市場攤主與同樣有著國資背景的批發市場產生更多聯動,從而降低經營成本,實現微利售肉、平價售菜,來讓利于民。
上海國有農貿市場占比超過80%
不僅是方廟市場,蘇南城北市場、五愛集貿市場、南門副食品市場、學前街農貿市場……這兩年,對于農貿市場,國企動作頻頻。
然而,對標國內先進城市,無錫的農貿市場國有經營比例仍然偏低。多年前,上海國有農貿市場占比就已超過80%,而且經營主體以國有連鎖管理公司為主。杭州國有農貿市場比例更高,但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有率,杭州規定新開辦的農貿市場必須是國有性質。
在無錫,市區129家農貿市場中,產權公有的為106家,占比達82.2%,但在經營方式上僅有58家為公有自營,只占45%。
3年前,我市作為省農貿市場公益性改革試點城市,對農貿市場進行了公益改革。試點農貿市場可以在資金上獲得相應支持,前提是要承諾兩年內不隨意提高租金、適當降低攤位費、在應急時期配合政府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農貿市場不姓公,盈利歸私有,會導致政府對“菜籃子”管控能力的弱化,好在,已有路徑。市商務局市場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推動成立市級國有控股農貿市場運營管理平臺,在保障街道、社區和市場等各方利益的基礎上,通過資產劃撥、股權回購、租賃、托管等形式將國有、集體產權農貿市場交由市級國有平臺統一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國有市場在保供穩價、誠信經營、環境衛生、食品安全、綠色環保等方面的公益性功能,創建具有我市特色的農貿市場品牌。
在公益性和盈利性找到平衡點
國企的“入場”,有助于農貿市場回歸公益性。但國有農貿市場該如何在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呢?
“資源整合、規模經營、增值服務。”剛剛參觀完先進城市農貿市場歸來的無錫市蘇南農副產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耕有感而發。
傳統農貿市場的營業收入主要靠房租,然而由于市場租金提升有限,想僅僅靠房租實現“保本微利”越來越難。張曉耕提出,可以通過更改以收租為主導的單一運營模式,來解決這一矛盾。
“首先必須在管理上形成團隊,實現規模化。”張曉耕表示,當管理的農貿市場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能利用國有企業在采購、運輸等渠道上的資源優勢,從規模經濟中獲取收益。如通過統一配送,來減少倉儲、人流、物流的成本,贏得價格優勢。
規模還會帶來流量。張曉耕提出,每天熙熙攘攘的買菜人群撐起了農貿市場龐大的流量基礎。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很容易通過承接廣告業務把流量轉化為商業利潤。
五愛集貿市場則通過為食堂、飯店提供配送來彌補市場零售業務的不足。“目前配送已占到整個市場業務的七成以上。”五愛集貿市場負責人陳國忠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市場還引進了3家外賣店,通過豐富商業業態、提供多元化服務來增加市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