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午11點,家住朗詩綠色家園的69歲居民周文娟走出家門,步行5分鐘來到新安街道凈湖社區“幸福餐廳”,憑預定號碼拿到了中午飯,“土豆牛腩、粉絲炒蛋、榨菜小瓜、粗糧紅薯……飯菜可口、衛生、實惠,真是方便了我們老年人。”凈湖社區的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占1/3,針對老年人提出的就餐服務需求,社區黨總支廣泛征求多方意見后,打造了“幸福餐廳”。周文娟和鄉鄰們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個省心省力的夏日,由衷為這個便民實事項目點贊。
這是新吳區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的一個縮影。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新吳區創新推出“三微”行動——聚焦服務“微需求”、辦好民生“微項目”、提升百姓“微幸福”,找準民生“小切口”,下足服務“繡花功”,在實篤篤辦好每件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中,擦亮“我為群眾辦實事”招牌。
下沉一線,摸排群眾“微需求”
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來。以“三微”行動為抓手,依托群眾身邊的服務陣地,新吳區設立了120個“微需求”征集點,采取網格巡訪、在線征集、板凳會、座談會等方式,全方位構建零距離、廣覆蓋、有溫度的民情收集體系。下沉一線摸排群眾“微需求”,全區征集確定了“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504項,同時形成20項區級重點項目清單,由區黨政班子黨員領導干部掛鉤領辦、合力促辦。
“三微”行動的關鍵點落實到了百姓需要。比如針對百姓反映的拆遷安置房等待時間長、品質欠佳等問題,該區堅持民生優先精心打造優質安居工程,全力實現拆遷戶的“安居夢”。在即將竣工交付的新安佳苑二區看到,新建的樓房外墻立面美觀大氣、景觀道路寬敞、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完善。“我們對標商品房,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建設方負責人介紹,房屋的外立面采用真石漆,窗戶采用內遮陽,地面增加隔音保溫層,在設計中更是加入了人性化需求,比如入戶門禁采用人臉、指紋、刷卡三種識別方式;考慮到老年人需求,設置了一臺可進擔架的電梯。數據顯示,今年全區在建18個安置房小區320萬平方米,年內將陸續交付5000余套安居房。此外,該區還將已交付使用的177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和156.6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按照“大改”和“微改”的要求,逐步完成系統改造,滿足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解難紓困,辦好民生“微項目”
1400米長的前進路上,側邊整齊地停了一排汽車,無需專人看管,車主即停即走,手機掃碼即可自助繳納停車費。這是今年新吳區創新引入的“智慧停車”項目,目前已在6條道路上啟用,讓500多個停車位實現了智慧化管理。住在附近的居民李阿婆直贊“為百姓干了大好事”。
停車難、停車亂,這是長期困擾新吳區的“老大難”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群眾需求,該區對全區停車資源“挖底普查”,累計完成1923個建筑地塊、1868條路段的停車數據梳理,建立停車數據庫。同時挖掘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園區企業、公園廣場、地下空間及城市綠帶,向“空中”“地下”“樹間”擴展停車空間,平衡停車需求。目前已經完成12處公共停車場建設,28處公共停車場啟動建設。此外,強化智慧支撐,依托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建設,完成公共停車泊位數據接入2.3萬個,實時監控、分析全區停車資源動態變化,提高停車設施周轉率。
公共停車位增加了、“堵心路”成了“舒心路”、老舊小區換了新顏……匯聚解決群眾“關鍵小事”的多元合力,新吳區將一個個急愁盼的“微需求”,轉化成為一件件暖熱實的民生“微項目”。區級重點項目清單20項中,截至目前,7項已完成,4項完成進度超過60%,9項完成進度超過80%;“三微”行動項目504項,其中已辦結“微項目”355項,占70.44%,其余149項按進度推進中。
民事民評,提升百姓“微幸福”
每天早上起床后,家住新洲花園的56歲居民陳建國習慣到一墻之隔的新洲生態園早鍛煉,最近他發現這里變美了,“枯枝敗葉修剪過了,小橋翻新了,河水也變清了,空氣更清新了……”這個占地約46公頃的新洲生態園有“工業綠肺”之稱,此前因建成日久,存在設施破損老舊、局部植物長勢不良、環境臟亂差等問題。新吳區投入5000萬元對生態園進行環境提升改造,對步道、草坪、濕地、花海、密林等綠化景觀進行系統修復,還增設和翻新了企業服務中心、兒童樂園、咖啡屋等休閑游樂設施,打造成生態休閑商務文化綜合體。煥發新活力的生態園,不僅提升了轄區營商環境,更讓百姓共享城市發展的美好。
“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環節;能不能為群眾辦成實事好事,是對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現實檢驗。”新吳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鮑宇紅說,“三微”行動自開展以來,新吳區堅持民事民評、效果導向,建立了民生“微項目”動態數據庫,安排專人定期跟蹤收集和匯總項目進展情況,并采取面對面抽查詢問方式,面向基層群眾開展主動問效工作,形成“三微”行動閉環管理機制,確保把小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成,進一步提升百姓“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