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區前洲街道黃石街村有一個名為東村橋的自然村,占地500余畝,是一個“保留自然村莊”。近年來,東村橋以打造省級田園鄉村為目標,在街道支持下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使老舊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有了很大提升。不過,村干部和鄉親對此并不滿足:村子干凈整潔了,能否長久保持下去?鄉村傳統文化特色如何發揚光大?怎樣才能在特色田園鄉村的基礎上實現繁榮振興?于是,近日,前洲街道政協工委請來一群“智囊”召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其中既有市、區委員,又有村里的“鄉賢”,還有街道相關部門負責人,大家共同為東村橋的發展把脈獻計。
村莊改造如何更加人性化?
近年來,前洲街道投入1350萬元資金,對全長1200米、貫穿黃石街村東村橋與東街居住區的主要河道——東村橋河進行了綜合整治。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工委主任殷駿介紹,這條河歷史悠久,多年來因水土流失、污染排放等原因,河道斷面不斷縮小,岸線斑駁破敗,水體質量變差。如今,經過綜合整治,不僅有效修復水生態、大幅提升河岸及河道景觀,更重要的是運用截污清淤、生態再造、景觀綠化等舉措改變了以往內澇頻發的現象,現在出現連續的降雨都未產生內澇,同時建成的“海綿設施”也成了生態觀光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協商議事會前,政協委員與村民代表們漫步東村橋街頭巷尾,對修繕整治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建議圍繞“特色、田園、鄉村”的村莊整治建設理念,更加注重自然生態、鄉土文化的保護。委員們建議,對老舊村莊的改造要更加人性化,在“好看”的同時更要“好用”。“智囊團”成員、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許光清說,建議黃石街東村橋沿湖打造的健康步道進一步提升功能,與慢性病防治、百姓健康管理結合起來,沿途設親水平臺、景觀工程、休息座椅、健康提示語、安全警示牌等;健康步道標注起點和行進方向等,沿途每隔300米配置倡導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健康貼士等標志標識牌,讓村民在健走過程中獲得健康知識,通過“小步道”走出“大健康”。
硬件提升后長效管理能否跟上?
經過修繕的東村橋自然村,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前洲街道黃石街村黨總支書記華國說,僅2020年和2021年,村莊綜合整治總投資就達2800余萬元?,F在,如何實行長效管理,讓干凈整潔的“美麗鄉村”面貌一直保持下去,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華國說,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受傳統習慣和落后觀念的影響,村民公共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普遍比較差。前期經過協商,針對門前屋后亂堆放、亂搭建等突出問題,村委工作人員加強宣傳發動,挨家挨戶做工作,提高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知曉率和支持率,激發群眾共同維護美好家園的熱情。與此同時,村黨總支和村委會對村莊環境實行網格化精細管理,收到了明顯成效。
惠山區政協委員華建偉提出,要確保已建成的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及配套設施正常運行并長期發揮作用,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推行自主管理機制,通過示范引領、多元監督、市場養護、村民參與的方式,建立科學系統的運作體系。村干部介紹,這次協商議事會前,他們已經通過多次形式活潑、進村入戶的“微型協商議事會”,收集到大量村民意見和建議,比如“村口應該增設醒目標識”“垃圾箱擺放要精準到位”“河道水質還需持續改善”等。村干部表示,政協委員和村民們的“金點子”,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落到實處。
鄉村建設中怎樣保留傳統文化?
作為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的江南村落,保留和弘揚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中繞不過去的話題。殷駿說,近年來在對東村橋自然村進行的綜合整治中,當地政府注重塑造鄉土特色景觀,因地制宜使用本地鄉土材料,比如磚、陶、瓦、木、石(黃石)、藤、竹等;同時運用村落閑置的老舊農具、老物件等,形成豐富多樣的鄉村景觀,彰顯村落特色,展示傳統文化。綠化方面采用本地適生品種,綠化手法鄉土自然,避免鄉村景觀“城市化”“公園化”,避免過度的布景化。村莊內健身場地、停車空間、宅前屋后建設規模適宜,融入鄉愁記憶,保持東村橋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格局,延續鄉村和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系,保護農業開敞空間和鄉村傳統肌理、空間形態、傳統建筑。
“無錫華氏已經繁衍了1700余年,黃石街村的華氏宗祠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在改造整治中注意保護和發揚?!被萆絽^政協委員華志偉說,華氏祠堂已有300多年歷史,2017年華氏宗親籌資400多萬元,在原址重建。他建議依托祠堂傳統文化優勢,把祠堂變“展廳”,定期舉行文學、攝影、書畫、曲藝、轄區內祠堂介紹等主題展覽,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門口”。通過展覽,讓地方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得以傳承,既可以增強村民的自豪感,也能培育村民濃厚的愛國愛鄉情懷。
短短2個半小時的協商議事會,收獲了眾多鄉村振興的“金點子”,從村莊建設、長效管理到文化振興,內容十分豐富。殷駿表示,將把這些意見建議歸納整理后,盡快送到黨委政府決策的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