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企業面臨用工短缺,另一方面,許多年輕人寧愿送外賣、端盤子,也不愿意進工廠。在產業強市戰略背景下,如何組建一支強有力的藍領隊伍?產業工人社會地位如何進一步提高?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又如何跟上產業發展水平?
2019年,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無錫作為江蘇省首批產改全面試點地區之一,大膽探索,試圖破解藍領隊伍建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而宜興作為大量小微企業的聚集地,線纜、陶瓷等特色產業的制造高地,又如何通過創新做法,破解制造業痛點?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多家企業進行了探訪。
提升產業工人地位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在采訪中,許多企業都談到了這一苦惱,有些企業甚至還把招工年齡放寬到了70歲。除此以外,一線工人老齡化程度加劇,大部分企業工人平均年齡四五十歲,年輕人不愿進工廠令人擔憂。
而在國信協聯能源有限公司,這樣的情況卻不存在。走進國信協聯,“模范技師專用車位”指示牌格外醒目。“企業高管都沒有的專用車位,但13位模范技師有。”企業副總經理胡志杰笑著介紹。這樣一個小小的舉措足以說明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重視。據了解,目前,企業已有模范、卓越、優秀三級技師團隊近200人,占員工比例超過10%,他們除了崗位績效工資,還額外享受5萬到1.5萬元的技能津貼。
除了最實在的薪酬體現,國信協聯更注重從細微處入手,提升產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針對新進大學生,企業設立優秀新人獎;聚焦一線工人,企業為工人們著書立傳,編撰《聆聽匠心》《匠心筑夢》《守望匠心》三部作品……
眼下,像國信協聯一樣以技能津貼和績效管控為主要結構的薪酬激勵體系,在產改后,成為許多企業的共識。“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以能力為導向的機制,逐漸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推動著產業強市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宜興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王賽軍說。在寶安電纜,工人有創新成果,在工資獎金分配、福利制度等方面給予體現。江南電纜還向高技能人才以股權激勵,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打破成長晉升“天花板”
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 進工廠做工人沒有發展前途。企業即便待遇不低也難留住人,究其原因,晉升渠道狹窄是重要因素。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一些企業,正式工、勞務派遣工、外包工混雜,“同工不同酬、 同工不同權”現象突出。多數技工只能通過初級工到技師單一晉升,待遇明顯低于同級工程師。不少工人因學歷限制,干得再好也難提拔為管理人員。因此,打破成長晉升的“天花板”,讓產業工人有向上攀登的動力,成為宜興產改工作力求突破的重點。
機修工比賽、叉車工比賽、工匠訓練營……一年里,這樣的技能大比拼,中辰電纜要安排多次,涵蓋90%以上核心員工,這也是企業發現人才、提拔一線員工的主要方式。企業總經理助理朱文英介紹,雖然面臨招工難的壓力,但在職工人流失率很低,這緣自工人沒有上升“天花板”。“操作工同樣有成長空間,我就是一個例子”,王志軍原是一名普通操作工,通過技能競賽,崗位競聘,目前,他已成為企業電纜生產基地廠長。
有了上升通道,卻面臨能力不足、技能提升短板,提升產業工人發展獲得感,宜興嘗試用產教融合進行化解。在陶瓷、線纜、環保、機械等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宜興打造了一批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產業工人賦能成長實訓基地,助力工人能力提升。
誰說工人不能上大學?在江南電纜,企業就免費為產業工人打通學歷提升渠道,圓他們的大學夢。通過與大學合作,企業開設學歷繼續教育辦班點,由高校老師送教上門,同時開辦“后備人才特訓班”和“工匠訓練營”等,給年輕人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臺。
塑造“技能生態”,讓人人成為“匠”
在宜興,有近10萬人從事以紫砂為主的陶瓷產業工人,學歷水平在全國手工業中排在前列。近兩年內,不少“90后”甚至“95后”紛紛加入,設計相關專業出身的人才占到近10%,有力提升了宜興陶瓷創新發展動能。而這一切,正是宜興探索陶瓷行業小微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
“‘學徒制’在傳統工藝行業雖仍有重要價值,但要大規模、多樣化、高層次培養產業工人,必須依賴現代職業教育。”王賽軍說。
丁蜀成校便是宜興小微企業產業工人技能基地。校長尹雪峰介紹,近年來,他們有針對性地對陶瓷從業人員進行學歷進修和技能培訓,通過紫砂等品類的工藝全過程培訓,以及提高繪圖、素描、產品設計等技能,讓紫砂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有了大幅度提升。
陶瓷小微企業產改的“宜興模式”,今年在全國推動產改工作經濟交流會上得到高度關注,也給了宜興進一步在環保、線纜等行業面上推廣的信心,通過塑造“技能生態”,讓人人成為“匠”。
從最早的2家企業試點,到去年增加到17家,今年再增加18家,宜興以點帶面,推動產改不斷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目前,宜興正強化以線擴面,在多個行業全面鋪開,以此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