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氿之濱,掀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退漁還湖、退漁還濕工程;貢湖灣廟港至新港的蘆葦蕩即將完成收割,啟動蘆葦灘改造;京杭運河新安片區支浜河道正加速完善“水下森林”,促進河道水質提升……冬日暖陽下,新一輪太湖治理已然拉開大幕。“要搶抓冬春‘窗口期’,強化‘夏病冬治’!”昨從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了解到,盡管今年太湖水質藻情明顯改善,但太湖治理形勢仍然復雜嚴峻,持續改善水質的難度有增無減。明年治太之路怎么走?我市已超前謀劃了2022年近200個治太重點項目并推動落實落地,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恢復。
立足“早”
提前謀劃推進長效治
隨著“嗡嗡嗡”的聲響,夾雜著零星藍藻的湖水很快被吸入深井,待藍藻在井內“壓扁”失去“浮力”后,便下沉湖底成為“魚餌”。在錦園藻水分離站,記者領略了我市投用的首個深井滅藻裝置強大的威力。
無錫德林海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許新介紹,目前無錫太湖水域共有8座控藻深井,今年一年便在貢湖灣廟港、梅梁湖十八灣、湖西八方港等地新增了5座。“我們要趁冬春‘窗口期’做好設備維護,等到明年四五月份東南風一吹,藍藻水華出現時,這些深井就能大顯神威了。”他透露,明年還將在太湖中的拖山島再開挖幾口控藻深井,做到遠離湖岸快速滅藻。
市水利局提前購置曝氣船、打撈船、湖泛防控船,跨前一步提升藍藻打撈處置力量;市政集團對錫澄水廠澄西水源廠尾水處理擴能改造;市城管局推進梁溪區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據了解,我市已謀劃了近200個2022年治太重點項目。“目前省生態環境廳正牽頭制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示范區’建設方案,我們將持續跟蹤、密切對接,爭取將我市治太項目納入省建設方案,最大限度尋求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政策和資金支持。”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丁建清表示。
丁建清說,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第二次征求國家治太總體方案意見,對河流總氮總磷目標、入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正靠高一檔抓緊完善太湖治理“十四五”規劃,圍繞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這一中心、堅守“兩個確保”底線,綜合采取目標控制、問題倒逼、綜合整治、科學監管、政策支持“五項措施”,推動源頭治理、應急防控、生態修復、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監測監控等治太工程加快落地。
抓牢“控”
探索“減氮控磷”新方法
藍藻生長與總磷濃度呈正相關,目前太湖湖體總磷仍未達到湖庫iii類標準,全力減少入湖氮磷排放是太湖治理的關鍵點。記者采訪發現,除了排查監管涉磷工業企業、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常規動作”,我市各地正在嘗試一系列“減氮控磷”的新法子,積極探索治太“無錫模式”。
陽光直透河底、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在徐悲鴻藝術館附近的東氿水域,只見試點種植的“水下森林”初見成效,4000平方米的河道清澈見底。“水體實現了由‘濁水態’向‘清水態’的蝶變,總磷濃度降到了0.012 mg/l。”宜興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吳笛興奮地說。
宜興市地處太湖上游,是外源輸入的“主通道”,而東氿、西氿、團氿是連接上游與太湖的過渡帶。“全面推進三氿濕地‘水下森林’建設,相當于讓上游的水經過生態過渡帶凈化后再流入太湖,能進一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質。”吳笛介紹,東氿水域試點成功后,計劃今年在東氿和西氿培育2000畝“水下森林”,年底前完成主體種植任務。明年西氿也將種植2000畝水草,進一步通過生態化改造削減入湖污染。
來到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污水處理中心西南側,潺潺清流在陽光下奔涌跳躍,站在蜿蜒曲折的親水棧道上,滿眼是綠意盈盈的水生植物。很難想象,風景如此優美的濕地公園竟是一個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項目。“經過提標改造后,污水處理廠每日出水水質能達到太湖流域限值排放標準,其中1萬噸達標尾水經過濕地凈化后,總磷、氨氮等指標能提高到iii類水標準。”污水處理中心主任丁雪峰介紹,剛剛建成不久的西太湖濕地公園,不僅能有效提升區域水環境,也將作為太湖生態補水的重要來源之一。眼下,項目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確保明年尾水凈化能力再加碼,切實減輕太湖“負擔”。
著眼“治”
攻堅短板推動水質向好
攻堅治本、不進則退。受藻泥處置成本偏高影響,部分地方打撈藍藻動力不足;不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脫氮除磷效果不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較為薄弱,養殖尾水治理面廣量大……這些都是目前無錫治太工作中暴露出的痛點和難點,唯有爬坡過坎、各個擊破。
為提高藻泥無害化處理能力,我市持續強化政產學研企合作,推進飼料、氨基酸、有機肥等藻泥資源化利用。兩個月前,隨著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的投運,藍藻可直接“變廢為寶”用于沼氣發電,大大降低處置成本。在該廠有機質中心,負責人趙偉指著高干厭氧反應器等設備說,根據試驗,每立方藍藻能產生70立方沼氣,可發電120千瓦時,“等明年污水廠滿負荷運轉起來,每天藍藻的處置量能達到75噸”。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改善太湖流域水質能發揮重要作用,但存在點多、面廣、距離分散的特點,如何有效提升設施運行,避免“建而不用”?據悉,我市各涉農地區利用物聯網技術,建成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智慧化監管平臺。啟德水務公司副總經理周松林向記者演示了錫山區某處農污設施的監控圖像,只見監管平臺就如同給設施加裝了“電子眼”,能實時監控運行工況,還能對故障及時報警,不僅節省了人力排查成本,還縮短了故障排除時間。
從“入湖河道生態過渡帶”的先行先試,到農村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監測監控,無錫必須持之以恒,在新一輪太湖治理上“起早干”“加油干”,才能在固優補短中迎來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太湖水質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