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不斷攀升,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今年截至目前,我市出現的污染天中,臭氧超標天占比80.5%。“現階段,以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為核心的臭氧治理路徑方向基本正確。”生態環境專家介紹,在路徑清晰的前提下,我市逐步探索形成了臭氧治理的“無錫經驗”,并在6月27、28日召開的臭氧污染防治現場會上向全省推廣。其中,為“減臭”上馬的種種智慧手段最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精準科學“鎖”定污染源?無錫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中心樓頂上的大氣旗艦超級站能用實篤篤的數據說話。這座“白房子”通過提檔升級,能監測到120種揮發性有機物,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科技含量,在省內乃至全國都算得上“頂流”。除了這個“超級站”,我市還建成了6個顆粒物組分監測站、10個光化學組分監測站、2個大氣傳輸通道監測站、300個微型網格站、12個機動車尾氣遙感站,構建起了“地空天”一體化污染源立體監測預警體系,滿足pm2.5和o_3污染的協同防控。
信息化平臺賦能智慧環境。“功能太強大了,臭氧余量做到了用分鐘來計!”參觀了無錫市大氣環境污染立體監測系統后,來自揚州的一名業內人士感嘆。只見,大屏上遍布全城的400多個監測點盡收眼底,只要輕點鼠標,無論是大氣站點、建筑工地還是主要工業企業,都能在這張“網”上精確“讀”出大氣環境各類數據,通過分析研判弄清楚污染特征、污染來源及成分,為預報預警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此外,紅外熱成像儀、vocs氣體快速檢測儀、風速儀、便攜式煙氣監測儀……我市在大氣攻堅執法裝備上也很舍得花錢,大大提高了現場執法能力。
從源頭減排到末端治理,科技的力量同樣無處不在。在華清大橋東南側的重卡“智慧新”充換電站,一輛新能源重型卡車僅需5分鐘即完成換電。該站可服務于經開區、梁溪區、濱湖區的工程車輛,每天能滿足168車次換電需求,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5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3.83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19.5噸。安裝在線監控設備能倒逼企業提升末端治理水平,大大推動廢氣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江陰長涇鎮19家印刷企業安裝了火焰離子化檢測儀后,就將原有“光氧+活性炭”處理裝置提升改造,一年可削減vocs排放量700噸。目前,我市584家vocs年排放10噸以上的企業均已安裝在線監控。
發揮專家智慧,在臭氧治理上“對癥下藥”。據了解,無錫面向全國建成了71人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專家庫,兩年來組織專家對超過800家vocs重點排放企業開展現場幫扶,提出“一企一策”整改意見,還多次開展“云上”培訓,推選優質的vocs源頭替代治理技術和各行業源頭替代解決方案,讓企業不再談“臭”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