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無錫(江陰)段近20年來首次發現新生幼豚;“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藏身于宜興竹海鏡湖;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鹀現身太湖之濱……隨著無錫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一些珍稀野生動植物頻頻“亮相”。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昨獲悉,《無錫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從頂層設計到底層實施,通過一系列舉措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摸清生物“家底”提供決策支撐
1679種!近日,江陰市曬出生物多樣性最新“家底”。通過一年的調查,共記錄到珍稀瀕危物種6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5種,包括長江江豚、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43種,包括中國淡水蟶、震旦鴉雀、野大豆等。“本次調查填補了江陰市陸生脊椎動物、陸生昆蟲和水生生物種類及分布數據缺乏的空白。”參與調查的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
除江陰、宜興已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外,其他地區正有序推進該項工作。濱湖區通過4個月的調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記錄到維管植物23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種,哺乳動物3目5科5種,春夏季鳥類11目29科70種,采集并整理昆蟲標本500余號,其他還有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梁溪區截至10月底已調查并記錄維管植物387種,兩棲動物1目3科5種,爬行動物5種,鳥類54種。
“對自然界進行‘人口普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礎。”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處處長湯小健介紹,今年我市全面啟動了各市(縣)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通過建立物種名錄數據庫,進而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形成較完善、準確的認識,為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制度提供科學支撐和依據,“這也是實施方案里重點提出的要求”。
扎牢生態空間安全“保護網”
隨著天氣轉冷,大溪港濕地公園迎來了候鳥遷徙高峰期,其中不乏一些“稀罕面孔”。最近,此地發現了3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卷羽鵜鶘,這是無錫首次在野外記錄到。眾所周知,候鳥選擇遷徙落腳點是非常挑剔的,卷羽鵜鶘也不例外。它們喜歡生活在大水面、沒有人為干擾、食物豐富且能上岸棲息的“樂土”,太湖禁捕行動給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加舒適的棲息空間。
“對于野生珍稀鳥類,不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湯小健表示,方案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目前,全市共劃定9大類42塊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總面積1324.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8.63%,占比排全省第二。此次制定的實施方案提出了更高的保護目標,如“到2025年,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7%以上”“生態空間管控區域面積不低于省政府規劃確定的規模”等。
方案還針對罕見的長江江豚、銀縷梅、秤錘樹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劃定了一批重點保護區域,形成以太湖生態保護圈為“一圈”,江陰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和宜興生態保護引領區為“兩區”,錫澄運河、望虞河、武宜運河、新溝河、直湖港等為“多廊”,錫澄生態綠心、蠡湖濕地、長廣溪濕地、梁鴻濕地、龍池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為“多點”的生態安全保護格局。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生態資源既要“護”,也需“育”。如何統籌開展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展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畫卷?實施方案也給出了答案。
方案明確,要重點實施河湖和濕地保護修復,水源涵養、清水綠廊、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打造規模相對集中連片的耕地、濕地、綠地、林地生態系統復合格局。此外,要推動湖泊濕地“水下森林”建設試點,積極推進太湖(梅梁湖、貢湖)退圩還湖、疏浚清淤,提升生態系統活力。
生態安全緩沖區和生態島試驗區是吸引各類生物在無錫安營扎寨的“聚寶盆”。前年起,我市在太湖、長江、京杭運河沿岸、城市近郊、工業集聚區周邊等區域,整合濕地、水網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試點項目建設。兩年多來,先后梳理入庫項目達45個。宜興龍池山(森林生態系統)和濱湖長廣溪(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則被列入省生態島試驗區實施計劃的38個重要點位,將于未來十年重點建設。
生物多樣性保護,還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日前,來自全市各行各業的22位觀鳥愛好者與大溪港濕地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大溪港濕地公園公眾鳥類監測協議》。觀鳥愛好者們可憑證上崗,出入濕地各處觀鳥最佳點位,并擔當講解員的角色。該監測隊伍的成立在完善鳥類監測數據的同時,也助推了本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必須加大財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湯小健介紹,方案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探索多渠道、多領域籌集保護資金,強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